欢迎光临安徽铜陵技师学院!
  • 办学理念:和实向上
  • 办学思路:特色立校,多元发展
  • 校训:日慈日进
  • 校风:厚德修身,精技立业
  • 学风:尊师明礼,实学善用
  • 教风:爱生乐教,勤思敏行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1-24       信息来源:        发布人:陈颖        阅读次数:

主题1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2.掌握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能运用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策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寻1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1.亲子关系的含义及作用

(1)亲子关系的含义

(2)亲子关系的作用

2.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

亲子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亲子依恋,依恋提供了一种家庭基地,是亲子交往中强烈的情感纽带。

(1)依恋的含义及表现

无分化阶段(0~3个月),即“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

低分化阶段(3~6个月),即 “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

依恋形成阶段(0.5~2.5岁),即“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之后),母子间会形成一种更复杂的关系。

(2)亲子依恋的类型

玛丽•安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测验

①安全型依恋。

②反抗型依恋。

③回避型依恋。

(3)建立安全型依恋的策略

①尽量保持与幼儿的母子接触。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进行亲子交往?亲子交往重要吗?

 

 

 

 

 

 

 

 

 

 

 

 

 

 

 

教师呈播放“陌生情境”实验的视频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依恋类型和表现特征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②尽量避免与幼儿的长期分离。

③及时恰当对幼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应。

④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

⑤给幼儿应有的父爱。

3.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受父母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教养方式

①权威型

②专制型

③放纵型

④忽视型

(2)家庭结构

(3)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4)幼儿自身的个性特征

4.亲子交往的引导策略

(1)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2)创设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

(3)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4)学会沟通与理解

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概述

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如下: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2.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1)同伴关系的发生

(2)2岁以内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看上去有意地朝向他们的玩伴微笑、皱眉、打手势。

②仔细地观察同伴,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兴趣迹象。

③常友善地对玩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有研究认为,0~2岁幼儿的同伴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体中心阶段。

 

 

 

 

 

 

 

 

 

教师归纳教养方式的不同点

 

 

 

 

 

 

 

 

 

 

 

 

 

 

教师播放同伴提名实验,并讲解同伴交往含义及类型

 

 

 

 

 

 

 

生讨论:1、你认为哪一种教养方式较好?为什么?2、你觉得这四种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同方面的影响?

 

 

 

 

 

 

 

 

 

 

 

 

讨论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类型特征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②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3.3~6岁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4.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帮助幼儿发现自我

(2)赋予幼儿社会知觉

(3)提供幼儿情感支持

5.同伴交往的指导策略

    (1)有效合作,提升儿童交往能力

    (2)创设情境,丰富儿童交往经验

    (3)引导反思,提升儿童交往体验

三、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

1.良好师幼关系的作用

(1)促进幼儿安全感、自信心的建立

(2)促进幼儿与他人的交往

(3)增强幼儿自我意识

(4)增强幼儿环境适应能力

2.师幼交往的指导策略

(1)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2)科学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

(3)尊重幼儿的尊严。

(4)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探寻2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通常指个体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同情、安慰和帮助

(2)分享与合作

(3)社会公德行为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家庭

(2)社会文化环境

(3)同伴关系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师幼交往的指导策略

 

 

 

 

 

 

 

 

 

 

 

 

 

 

 

 

 

 

 

学生讨论师幼关系的作用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幼儿自身的内在因素

4.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1)榜样示范法

(2)角色扮演法

(3)表扬强化法

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有意伤害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根据表现的形式不同,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直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的心理上的攻击。3~6岁幼儿较多出现的是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

根据发生的目的不同,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

(2)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3)攻击性行为表现以身体动作为主。

(4)存在性别差异。

3.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家庭因素

(3)幼儿园因素

(4)大众传媒

4.减少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为幼儿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合理途径

(3)教给学前儿童解决冲突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讲解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讲解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种类和发展

 

 

 

 

 

 

 

 

 

 

 

 

 

 

 

教师呈现攻击性行为的案例

 

学生讨论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策略

 

 

 

 

 

 

 

 

 

 

 

 

 

 

 

 

 

 

 

 

 

 

 

 

学生分析案例,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课后作业

挑战时间

课后反思

 

 

 

 

上一条:无

下一条:学前儿童个性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