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育大国工匠,产教融合共建职教生态 ——我校举行“大国工匠班”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文章来源:】 【发布人:李佳】 【发布时间:2021-04-22】 【点击量: 】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铜陵市大国工匠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夯实校企合作,改善本地就业环境,构建优良职教生态,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4月21日上午,“大国工匠班”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安徽铜陵技师学院图文信息综合楼七楼会议室举行。安徽铜陵技师学院院长杨益民、副院长丁传勇,经开区管委会、狮子山高新区管委会、郊区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铜化集团、铜峰电子、旭创科技、润衍科技、凯斯威精工、正弦半导体六家企业代表,我校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丁传勇主持签约仪式。丁传勇在致辞中说,我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尤其关注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为促进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助力家乡经济建设,更为优质地发挥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我校将企业招工提前延伸到学校招生工作中,与企业联合开办“订单培养”升级版即“大国工匠班”,先由各区政府甄选区内企业,选择一批“名”、“优”、“特”企业进入校企合作库;企业代表可参与招生工作并在此间宣传企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政、校、企三方联动,加强以青年员工居住社区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设计更具人文关怀的薪资福利制度,打通青年技师人才职业晋升通道。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与企业在技能培养、文化建设、福利制度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全方位的合作,让文化与关怀入校、入班、入脑、入心,既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又能促成学生稳定就业、改善地方就业环境,一举多得,惠及三方。
杨益民首先感谢各位企业家的鼎力支持。杨益民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指示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表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在此指引下,职教人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模式,推进育人方式。要总结针对性强、合作效果好的经验,将好模式发展下去,稳步推进教师技师人才对接、课程岗位内容对接、学校企业文化对接,为优质企业服务,促学生留铜就业,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安徽铜陵技师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探索职教新模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8321校企合作” 的新路子,即:育8个“共同”、求3层“对接”、融2种“课堂”、成1体“命运”。事实证明,只要企业岗位契合、学生学有所用,青年技能人才就会扎根家乡、贡献才华!未来,我校将持续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做实做细以数字口腔、精细化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特色专业,组建新专业教学攻关小组,融合校内师资与企业力量,做大做强校企合作,打造铜陵人自己的技能人才智库!
郊区开发区副主任肖宗建代表各开发区发言。肖宗建首先高度肯定我校日益形成的良好口碑与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肖宗建说,安徽铜陵技师学院近年来之所以成绩瞩目,一是因为学校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市场动态需求,专业开设依据经济发展,例如电商直播、精细化工等,无不贴近当下经济发展热点。二是专业建设求实求效,技能大赛与职教高考并蒂开花、成绩亮眼。肖宗建在介绍铜陵近年招商引资情况时说,形势大好意味着用工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各园区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安徽铜陵技师学院历年来勇担职责,在铜陵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技师学院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这些均体现了学校“和实向上”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学校于2019年推出“大国工匠”班,将产业链、教育链、就业链有机结合,探路职业教育新模式,实为创新之举,亦是民生之举!肖宗建在发言最后对在座企业提出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于企业而言,既是员工,也是孩子,要格外关注,给予充分的上升空间,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润衍科技作为企业代表发言。王基宏总经理说,化工产业是铜陵的支柱产业,目前化工人才需求大。安徽铜陵技师学院高瞻远瞩,开设“大国工匠”化工班,实现招生即招工,既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又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使生机勃勃的年轻力量留在铜陵。润衍科技代表企业承诺:将组织公司顶尖技术人员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培养工作,为学校争荣誉、为铜陵争效益!
签约仪式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临近尾声,安徽铜陵技师学院与铜化集团、铜峰电子、旭创科技等六家企业签订了“2021年大国工匠班校企合作协议”。
作为此次活动的第二部分,润衍科技、旭创科技、铜峰电子于仪式结束后在九楼报告厅举行了企业宣讲会。经信部、汽修部中专二年级和高职四年级部分班级共计300余名学生参加了宣讲会。
会上,三家企业分别就经营领域、晋升制度、薪资福利、员工食宿等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做了详细阐述,诚挚邀请我校毕业生加入,共筑青春梦想!
此次签约仪式,充分体现了我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致力于联合政府、企业打造适合青年技能人才就业创业的职教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勇于承担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