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获奖作品】从细节中看我们的孩子还缺些什么
【文章来源:】 【发布人:姚能俊】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量: 】
也许我们习惯了在鲜花和掌声中赞美成绩优异的“好生”,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差异。骨子里镌刻的自命不凡,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双眼。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到底缺些什么?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是时候自省了——我们自身还缺什么?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为跟进,去斩除前行路上的荆棘。
【现象一】喜欢”藏”起来的男孩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男孩,他总是喜欢玩“隐身游戏”,原本该上课的时间,他的座位却时常空置,不请假不接电话,老师家访不开门,对于旷课不做任何解释。见到老师后又是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大义凛然”神情,着实让人很伤脑筋。联系家长吧,父亲触犯了法律正在监狱里服刑,母亲因为精神方面的疾病正在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家中只剩下了一位勉强可以保他三餐无忧的年迈奶奶。我只好尝试联系他那位在铜陵市一所知名初中任教的姑姑,面对着这样一个叛逆个性的侄子,他的姑姑也是无可奈何,摆出了一副让他“自暴自弃”的架势。面对这一样一个特殊家庭出来的特殊孩子,我尝到了无奈的滋味。但我不想放弃,教育他是我的义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找他聊天,推心置腹的和他谈话,大概是太频繁的接触让他也觉得不说点什么也不好意思了,在无数次的“沉默是金”后,他终于对我开了“金口”:“我想来就来呗,想不上就不上呗,就算我现在死了,你们谁会在乎我?我那说不清道理的奶奶?还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神经病老妈?我估计也只有我伤了人之后被送到监狱,见到我那老爸,也只有和他探讨一下怎么打人这唯一的共同话题。”我愕然,看似如此简单的犯错理由,这是天真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
【结论】
我们的孩子有一部分太缺少家庭应有的关注,应有的呵护了。赢得了成绩无人赞赏;犯了错误也没有太大后果。所以孩子们对未来没有太大期望,太没规矩。家庭的悲剧映射到各个团体生活中,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隐形人”。
【对策】
对于班主任来说,对孩子家庭关爱的缺失确实显得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努力构建班级爱心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班级的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存在。通过班级的团体活动:班会课的组织参与,班级课外活动实践的团结协作,课外出游时的互助互爱来填补孩子关于被关注的需要,尽量让班级的爱去冲散家庭不幸带来的雾霾。经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这个原本爱“隐身”的小男孩终于“上线”了,在后期的学习和活动中极少缺席。
【现象二】回应,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本节班会课的主题是《安全与自我保护》,在班会开始之前,我让学生们做“身临其境”的游戏:“在校外一个陌生的提法,有位同学碰到了一群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混混将他围在中间,四下无人,情况十分糟糕这时,这名同学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问题刚出,班上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立刻高举双手,身体前倾满脸期待。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的发言。于是我满怀期待的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可以拿刀把自己砍死,这样就一了百了没有危险了。说完之后就肆无忌惮的大笑,其他同学也随之哈哈大笑。在同学的哄笑声中,他自豪的坐下了,就好像一个英雄——我差点晕倒。
这种现象,相信有不少同行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碰到。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谁的答案最无厘头,谁的答案最劲爆,谁的答案最具挑战性,谁仿佛就最有面子。似乎,他们的回答,只在乎别人是否发笑。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部分孩子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缺少应有的“正气”。
【对策】
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对于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回答要敢于批评指正,破坏他“哗众取宠”的效果,告知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面子。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对于一些不良的氛围或苗头,要及时制止,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及时“拨乱反正”,以免“星星之火,肆意燎原”。
【现象三】不知所谓,“跑偏”的孩子。
在一节《文明礼仪在我心中》的班会课上,PPT上面配着温柔的音乐,播放着彰显文明礼仪的幻灯片,我正观察同学们的反应。突然,有个孩子紧张的举手,我以为他有急事,便一路小跑来到他座位边,当我俯下身子,孩子突然说:“老师,刚才他刚放了一个屁,好臭啊!”我瞪了他一眼,他忍住狰狞的笑脸对我说:“真的,他不讲卫生……”。我“落荒而逃”!我从心里感谢这个孩子——因为他说的很轻,没有对整个班级氛围造成太大的困扰,班会正常开展。但是,就是这样一句轻轻地话语却震颤了我的心灵!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做事情时的专注,缺少克制,缺少明辨是非的是非观。
【对策】
病入膏肓!(这是气话),其实还是有办法的,改变他的办法,应当是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班主任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怎样才是真正的有素质,这才是懂事的表现。
当然,以上总结的三个例子只是少数现象,但确是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不得不关注的“不和谐音”。有句老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班主任要有一桶水。 每个班主任要经营好自己的那桶水——浅了,用学习交流来补足;浊了,用学习交流来澄清。
上一条: 【教育案例获奖作品】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下一条: 【教育案例获奖作品】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