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基础的教学评价模式
钢琴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与其他相关课 程是密不可分的,而以“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的高师 音乐专业学生更需要全面地掌握各门相关知识。学习 钢琴演奏不是纯技术的手指活动,而应从音乐内容的 理解出发,对于音乐语言(旋律、和声、复调、织体等) 中的规律性要有清晰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性,把乐谱 上表示的所有要求(包括分句、表情符号、音乐术语 等)通过钢琴演奏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乐 理、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解 释音乐语言的工具,能够把乐谱上死的音符、术语、记 号等变为生动的、活的音响。
钢琴演奏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识谱,对于乐谱掌 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对乐曲有准确的诠释。识 谱的过程要求演奏者能够将乐谱的内容忠实地表现 出来,而不单单只是对音高、节奏的再现,因此掌握各 种音乐符号、术语,学好音乐理论基础(即乐理)课,就 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养成好的识谱习 惯,把握谱子上的每一个符号、表情术语,弄懂它们的 意思,使得乐理课上的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
钢琴基础课由于受到多方面(特别是时间及授课 对象)的限制,两年时间内学生所能接触的钢琴作品 极为有限,也极为浅显,相对于广博的钢琴曲库来说, 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而有着三百年历史的钢琴 艺术又是那么的富有魅力,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都 应该深入进去的。教师利用钢琴集体必修课的形式可 以把钢琴艺术史的概况为学生进行介绍,从古钢琴到 现代钢琴的制造历史,到历经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 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后来以印象主义为先声的 20世纪现代音乐历史,同时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让学 生领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 作曲名家的风格和成就,引导学生进入钢琴音乐的圣 殿,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钢琴艺术,教 学中也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师范院校的学生今后承担 的将是普及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教师要 在他们的头脑中加深民族音乐文化的烙印,使其重视 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像熟悉贝多芬一样熟悉贺绿汀、 丁善德、王建中等中国作曲家及其作品。当然钢琴艺 术史的内容不是钢琴必修课的主要内容,教师不可能 用大量时间作专门讲解,而应善于利用教学中涉及到 的曲目及作曲家加以引申,穿插知识讲解和名曲欣 赏。
钢琴伴奏是高年级的课程,但是由于本课程是钢琴伴奏的基础课,因此除为 学生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外,教师要尽量与伴奏课衔 接,选取钢琴教程上一些可作为歌曲伴奏谱的曲目。
钢琴教师在做好教学设计,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 同时,也应该对学生实行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方法。过去钢琴教学的评价以前往往是采用“一曲定乾坤”的 考试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缺陷表现为:虽能考 出学生的独奏水平,却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督, 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其次是片面追求考査、 考试曲目的难度和演奏技巧,忽略对学生平时基本功 的训练和曲目涉猎量的关注等弊端。例如有个别学生 整个学期都不努力,只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突击练 习一首曲目,来应付考试,这样做有时非常有效,可是 却不能考察出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和对钢琴文化的 了解。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明显滞后于钢琴教学实践 改革。
建立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明确知 道自己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直至结业时的要求,把 评价内容落实到教学计划中,落实到课堂上,并使得 学生在向既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 内容对照,帮助学生通过反思、调整和不断完善自己 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钢琴 能力。钢琴教学评价本身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更不 用说以具体的量化分数作出评判。因而评价体系的建 立应尽可能科学,尽可能地体现评价的公正客观性, 最终达到用量化的分数来真实体现学生钢琴综合水 平的目的,并起到督促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 用,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本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钢琴基础课教学,特别是近几年 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对钢琴基础课的评价方式作了有益的尝试。因为授课的对象并不是以钢琴为主课 的学生,为了不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负担,又能顺利完 成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笔者在每学期的教学 中为学生选取了包括各种演奏技巧,代表各种乐派风 格的小曲作为规定曲目,并按照难易顺序排列,让学 生自由搭配选择。每学期规定完成数量的最低限额, 并根据完成情况具体量化成本学期的平时成绩。采取 这样的做法,既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 间,又能促使其保证连贯而持续地学习和练习,因为 钢琴这门课程只有经过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学 好,同时学生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才真正会有好的表 现。另一方面,为了钢琴基础课能与接下来的即兴伴 奏课更好地衔接,在评分体系中还强调了钢琴基本练习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