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容器的外形、结构和符号。
2.理解电容的概念,知道电容的定义式。
3.掌握电容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
重点:电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难点:电容的概念
【关键点】
理解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过程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类比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具资源】
线路板、多媒体课件、常用电容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展示线路板,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如图4.1所示,从线路板中感知电容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向学生提问哪些元件是认识的或学过的,哪些是不认识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容器。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常见电容器外形、结构与符号
教师活动1:教师可展示各类封装形式的电容器实物投影,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常见电容器的外形及具体构造。
学生活动1: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根据电容器的实物演示,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2:教师可拆开一个实际的电解电容器,让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基本构成。
学生活动2: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电容器的结构与电路符号。
知识点:
常见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磁片电容器、涤纶电容器、可变电容器、贴片电容器等。电容器的基本结构: 两片靠得较近的金属板中间再隔以绝缘物质而组成。
教学环节2: 电容器与电容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过程,如图4.2所示,指出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储存电荷。教师把电容器类比于水容器,引入电容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进一步指出电容的定义式和电容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并通过相关例题对电容的公式进行灵活运算。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讲与练习,学习电容的灵活计算及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
知识点:
电容器最基本的特性:储存电荷。电容的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电容的定义:任意一个极板所储存的电荷量q与两个极板间电压U的比值4、电容的公式:C=。电容的单位:F, mF, pF。单位之间的转换:1mF=10F ;1 pF=10F
注意:特别强调对于某一个已出厂成品的电容器来说,电容C是一个定值。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电容器的基本结构与符号。
2.电容的定义式。
3.电容的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转换。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1
【课题名称】 4.2 电容器的参数和种类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电容器的外形和种类。
2.理解电容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容量、允许误差等参数的含义。
3.掌握常用电容器参数的标志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电容器参数的含义并正确识读参数
【教学难点】
难点:电容器参数的识读
【关键点】
结合实物讲解电容器参数的识读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多媒体演示法、猜想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常用的电容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展示电解电容器和瓷片电容实物,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如图4.3所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容器外壳上标注的数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容器参数的标志方法和含义。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容器的参数
教师活动: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解电容器实物投影,引导学生识读电容器外壳标注的一些主要参数——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容量等。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电容器的实物演示,学习电容器主要参数——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容量等的识读。
知识点: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容量和允许误差等。额定工作电压: 一般称为耐压,是指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以连续加在电容器上而不损坏电容器的最大电压值。标称容量:电容器上所标明的电容量的值叫做标称容量。允许误差:电容器的允许误差一般标在电容器的外壳上。
注意:额定工作电压是指此电容器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电容器正常工作时,两端所加电压务必不能超过此值,否则会被击穿。
教学环节2: 电容器的标志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可提供一些典型具体的电容器实物,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解读电容器各种标志方法的含义及识读方法。如直标法“2200mF、25V”、文字符号法“3 n3”、“103”、“10P”等的识读。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掌握电容器的标志方法,学会电容器参数的识读。
知识点:
电容器的标志方法:直标法、文字符号法和色标法。直标法。直标法就是在电容器的表面直接标出其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的一种方法。文字符号法就是将文字和数字符号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在电容器表面上标志出主要特性参数。色标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色带或色点,按规定的方法在电容器表面上标志出其主要参数的标志方法。
教学环节3: 电容器的种类
教师活动: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容器实物投影,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各种类型的电容器。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各种类型的电容器的识别。
知识点:
电容器种类:按其电容量是否可变,可分为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电容器的参数——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容量和允许误差。
2.电容器的标志方法——直标法、文字符号法和色标法。
3.电容器的种类——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4.2
【课题名称】 4.3 电容器的连接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能根据要求,正确选择连接方式获得合适的电容。
【教学重点】
重点:电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利用电容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点】
正确理解电容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如小明在维修和设计电路时,碰到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手头有多个电容器,但每个电容器的耐压都不能满足电路的要求;二是手头有多个电容器,但每个电容器的容量不能满足电路的要求,你能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容器的连接。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容器的串联
教师活动:教师可用学生已学过的电阻器串联电路的特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启发学生思考电容器串联电路会有哪些特点呢?并画出电容器串联电路。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电阻串联电路的特点,并学习电容器串联电路的画法。
知识点:
电容器的串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容器的极板首尾依次相连,中间无分支的连接方式。
教学环节2: 电容器串联电路的特点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电容器串联电路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推导得出,电容串联后电荷量的特点、电压的特点和电容的特点,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对电容器串联电路相关计算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讲与练习,学习电容器串联电路相关计算的计算。
知识点:
电容器串联电路的特点:①电量特点:串联时每个电容器带的电荷量相等,即q=q1=q2=q3。②电压特点:电容器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电容器上的电压之和,即U=U1+ U 2+ U 3 。③电容特点:电容器串联电路的总电容的倒数等于各个电容器的电容的倒数之和,即=++。④电压分配:电容串联电路中各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其自身的电容量成反,即=。电容器串联电路的应用:当单独一个电容器的耐压不能满足电路要求时,可用多个电容器串联,但应注意,电容大的电容器分配的电压小,电容小的电容器分配的电压反而大。因此电容器串联电路常应用于耐压不够的场合。
提示:
电容器串联之后,总电容小于每一个电容器的电容。当n个相同容量的电容串联时,其总电容为C=。
教学环节3: 电容器的并联
教师活动:教师可用学生已学过的电阻器并电路的特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启发学生思考电容器并电路会有哪些特点呢?并画出电容器并联电路。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电阻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学习电容器并联电路的画法。
知识点:
电容器的并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容器的正极接在一起,负极也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
教学环节4: 电容器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电容器并联电路图,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推导得出,电容并联后电荷量的特点、电压的特点和电容的特点,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对电容器并联电路相关计算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讲与练习,学习电容器并联电路相关计算的计算。
知识点:
电容器并联电路的特点:①电压特点:电容器并联电路中每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相等,并等于外加电压,即U=U1=U 2=U 3。②电量特点:电容器并联电路中的总电荷量等于各个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之和,即q=q1+q2+q3。③电容特点。电容器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容等于各个电容器的电容之和,即C=C 1+ C 2+ C 3。④
提示:
当n个相同容量的电容并联时,其总电容为C=n C。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电容器串、并联的连接方式
2.电容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4.3
【课题名称】 4.4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会通过仪器仪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
2.理解电容器充、放电电路的工作过程。
3.会用万用表的电阻档判别电容器质量的好坏。
【教学重点】
重点: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难点】
难点:仪器仪表的正确观察
【关键点】
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大容量的电容器、拨动开关、小灯泡、直流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或万用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在黑板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图4.4所示的电容器充、放电实验电路,然后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开关S拨到1和2位置时的白炽灯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容器的充电功能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的变化情况。然后继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感性的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分析。
知识点:
1.充电:使电容器带电(储存电荷和电能)的过程。
2.电容器充电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从最大逐渐变成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从零慢慢增大,最后等于电源电压。
3.储能元件:电阻是一种“耗能元件”,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
注意:充完电的电容器相当于一个电源,因此直流电不能通过电容器,我们说电容器具有隔断直流电的作用,即通常所说的“隔直”作用。
小提示:电容器充电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我们称之为“延时”,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楼梯的延时灯、延时门铃等。
教学环节2: 电容器的放电功能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的变化情况。然后继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感性的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分析。
知识点:
1.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释放电荷和电能)的过程。
2.电容器放电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从最大逐渐变成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从增大慢慢变成零。
提示:
在进行电路或电器维修时,如果碰到大容量的电容器, 应先通过短接把其电量放掉后再进行维修,以防被电击。电容器放电的快慢与电容器容量C的大小和放电回路中电阻R的乘积成正比。
教学环节3: 电容器的简易检测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判别较大容量电容器质量的方法与操作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模仿、实践操作等学习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判别较大容量电容器质量的方法与操作过程。
知识点:
1.电容器一般常见故障有:击穿短路、断路、漏电或电容量变化等。
2.通常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挡(R×100或R×1k),通过测量电容器两端之间的漏电阻,根据指针摆动的情况,来判别较大容量的电容器质量。
3.判别方法:①如果电容器质量很好,漏电很小,将万用表的表笔分别与电容器的两端接触,则指针会有一定的偏转,并很快回到接近于起始位置的地方。②如果电容器的漏电量很大,则指针回不到起始位置,而停在标度尺的某处,这时指针所指出的电阻数值即表示该电容器的漏电阻值。③如果指针偏转到零欧之后不再回去,则说明电容器内部已经短路。④如果指针根本不偏转,则说明电容器内部可能断路,或电容量很小,充、放电电流很小,不足以使指针偏转。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电容器具有充放电的功能。
2.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路中电流和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比较项目 | 充电过程 | 放电过程 |
电路中的电流 | 从最大→0,充电结束 | 从最大→0,放电结束 |
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 从0→E,充电结束 | 从E→0,放电结束 |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4.4
【课题名称】 实训项目六 常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常用电容器。
2.学会电解电容器极性的判别。
3.学会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判别较大容量电容器质量的好坏。
【教学重点】
重点:较大容量电容器质量的判别。
【教学难点】
难点:从万用表指针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容器质量的好坏。
【关键点】
正确使用万用表的相关电阻挡进行测量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做中学、个别指导
【教具资源】
万用表、常用电容器若干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常用电容器的识别
教师活动:教师可提供10个不同类型的电容器给学生,说明电容器识别的常用方法,布置具体操作任务和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可根据提供的电容器、操作任务和要求一一进行检测与识别。并把识别结果填入技训表中。
任务二 电解电容器极性的判别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电解电容器极性的直接观察法,然后再演示万用表判别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观察、模仿、实操等手段学习电解电容器极性的直接观察法和万用表判别法。
知识点:
1.直接观察法:电解电容器有两个引脚,在使用中应注意正负极性。一般长引脚为正极,短引脚为负极。另外,从电容器的外壳也可判断其正、负极性,标有“-”号的一端为负极,另一端为正极。
2.万用表判别法:①先测量电解电容器任意两极间的漏电阻。②交换红、黑表笔,再一次测量电解电容器的漏电阻。③如果电解电容器性能良好的话,在两次测量结果中,阻值大的一次便是正向接法,即红表笔接电解电容器的负极,黑表笔接正极。
任务三 常用电容器质量的检测
教师活动:教师可现场示范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容器质量检测的正确操作方法与步骤。并要求学生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到规定的技训表中。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练习各种电容器质量检测。
任务四 实训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用万用表进行电容器质量检测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安全文明操作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万用表进行电容器质量检测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拓展:
通过阅读教材中电容器的典型应用或通过其他手段,了解电容器还有哪些典型应用?
12